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心靈補給 > 佛學講座> 中天寺佛學講座 探討六祖壇經

佛學講座

字級

中天寺佛學講座 探討六祖壇經

【人間社 黃裕琇、心文 澳洲布里斯本報導】 2025-07-30
「佛性是常或無常?六祖惠能的說法和《涅槃經》不一樣嗎?」佛光山中天寺於7月27日舉行2025大洋洲法寶講座,禮請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主講「六祖壇經的生活實踐」。慧知法師透過星雲大師與弟子互動之公案、斷指國王故事、科普常識與生活體驗等,闡釋六祖說法的人間性,終而歸結到:運用緣起智慧來實踐「無念」的最佳修持,便是行三好。理事圓融、親切幽默的開示,令全場笑聲連連,現場及參與線上直播的佛光人、民眾近4百人。

慧知法師表示,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全集》中,《六祖壇經》為395冊之首,而《壇經》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活化,重視佛法在日常生活的運用。法師以〈頓漸品第八〉中,惠能大師與志徹法師(張行昌)的公案破題,首先談及張行昌因少年好行俠義,未出家前因護北宗而自願刺殺南宗六祖惠能,突顯「習氣」在對人生抉擇的深遠影響。慧知法師強調,習氣無分好壞,關鍵在於是否能自覺與善用,並以星雲大師以「創意」為習,一生突破傳統,從年少建籃球場,到創建佛光山、設計「圓寂典禮」,展現轉化習氣為願行的典範。

慧知法師進一步以自身經歷說明:「曾因一句直言批評而轉念讀書,開啟深入佛學之路。」他強調,短暫的批評與挫折,往往是改變命運的契機,呼籲眾人以開放心接納指正,將負面經驗轉為成長動力。在談及「無常觀」時,法師指出佛教對無常的理解並非消極放棄,而是積極面對當下。他以「打雷」為例說明自然現象中的深層意義:閃電能將空氣中無法被植物吸收的氮轉化為可用養分,滋養大地生命。這不僅是一種自然奇觀,更象徵即便劇變,也蘊藏著創生與轉化的契機。「無常不是失落,而是機會;不是結束,而是新的起點。」這段話讓在場聽眾深刻體會佛法如何引導人們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找到智慧與方向。

六祖惠能強調「萬法緣起」,提醒眾生不執著於表象分別,才能看見內在本質。慧知法師舉星雲大師晚年無論「站著或坐著上台皆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破除世人以形象論感動的習性,強調:「關鍵不在於形式,而在於當下是否流露佛性。」法師也闡釋六祖對佛性「無常」觀的獨到詮釋:佛性並非永恆不變,而是如燈光般「忽明忽滅」,需透過實踐與觀照持續點亮。他引用鑑真大師「捨船救災」的史實,強調菩薩道不是空談理想,而是時時保任慈悲心並落於行動。

慧知法師從惠能的「無念」思想出發,強調「無」不是沒有,而是超越,超越分別後帶來的執著。他以一則「湯太鹹或太淡」的家庭故事說明,若能善加覺察當下的念頭,放下分別、提起超越,應對變化無常的智慧油然而生。「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找回佛性,我們就有辦法創造助緣,而星雲大師教導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正是最貼近生活的無念之道,慧知法師表示:「用心實踐三好,就是體證般若空性的起點。」

中天分會副會長 Nicholas Harris首次聆聽佛學講座,透過英文實時翻譯,他領悟到:人人皆有分別心,但不應執著於好壞喜惡。若能理解壞事可能帶來好結果、好事也可能隱含壞的面向,就不會過度依戀所喜之物,這些無常變化,提醒我們時刻保持覺察。自台灣遠道而來的普門青年妙相談到,從講座中收穫「學佛,是為了修行自己,而不是去否定原本的自己。」每個人都有習氣,關鍵不在於討厭它,而是先接納、再學習如何轉化。透過三好和無念的修持,眾人可以創造更好的生活。
12345678910第1 / 200頁
追蹤我們